發布時間:2019-12-05 14:59點擊:0
在新常態下界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是戰略上對當前經濟增速轉移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重疊時期的明確判斷,也是戰術上科學上對當前經濟緩慢、消化能力過剩任務重、內生動力不足等復雜經濟發展形勢的綜合要求。
環保產業作為新產業和未來的支柱產業,如何適應新的規律?筆者認為,在新常態下,要促進環保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應強調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我們應該深刻認識新常態給環保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尤其是在30多年的迅猛發展,不僅取得了顯著成就,而且支付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嚴重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新常態是新政府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打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態調整過程,同時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調整、企業創新發展、不斷出現新機遇的重要時期。對環保產業來說,機遇與風險并存,困難與挑戰并存。我們不僅要抓住機遇,激發市場活力,加快結構調整,促進創新發展,還要積極應對挑戰,冷靜思維如何科學發展,有效避免忽視實際超常發展,保證環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要有效激發環保產業的市場活力。環保產業是一個依賴政策的產業。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要加強政府對行業的引導、鼓勵和監管。
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對市場的束縛,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活力。優先發展環保產業,加大政府環保投入,擴大政府環保基本公共服務采購范圍,優先在工業污染企業實施第三方環境污染控制。盡快出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環境保護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生態環境保護。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見和要求,將污染減排的約束性目標轉化為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促進環保和低碳技術裝備產品及服務業的發展。積極創造綠色消費政策環境,制定政策鼓勵環保產品的市場推廣,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釋放環保產品、設備和服務的消費和投資需求。
第三,加快環保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結構不合理。根據2011年全國環保產業調查統計,全國環保服務業年收入僅占環保產業總收入的5.6%,發達國家多達50%~70%。 環保服務業比例低是當前環保產業結構失衡的關鍵問題,也是新常態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近年來國務院和環境保護部相繼發表了對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意見和計劃,為加快各地區環境保護產業,特別是環境保護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各地區應抓住機遇,為環境保護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環境保護服務業在環境保護產業的比重,以環境保護服務業的突破促進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要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時推進。自上而下,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環境標準,明確產業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形成優化結構的動力,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共同作用,以技術、模式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的環保產業結構。
第四,加強環保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地位。企業發展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特別是在當前資源和環境緊張的情況下,沒有革新就難以前進。
因此,加快從環保企業要素向創新變革的推進,促進環保企業研發中心的建設,環保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共同建設研發機構,促進環保企業技術創新的集聚化,支持中堅企業、科技企業、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支持國家、 鼓勵建設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的企業投入研發,中堅企業負責環保國家科技項目,環保企業采用環保企業,環保企業開發新的實踐技術,環保企業是新型企業集團、環保技術聯盟、環保完善的新型企業創業聯盟的生產技術和創新技術聯盟圍繞環保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點領域,規劃建設了一批產業定位明確的專業科技孵化器和研發機構。鼓勵環保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投資主體參與建設,支持提升企業孵化服務、人才積累、成果轉化等增值服務能力。要推進省級環保產業信息化平臺建設,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社會化。